娱乐新热故事簿


发布日期:2022-07-26 06:13    点击次数:197


韩剧又双叒叕开挂了。

最近,网剧《少年法庭》播出后,迅速冲上热搜,引起热议。

豆瓣得分9.1,足见质量不俗。

本剧能有如此关注度,和它的题材密不可分。

本剧聚焦于少年犯罪案件,讲述了少年犯受害者家属,同时也是法官的沈恩锡,审判不同少年犯的故事。

这次,网飞一次性放出全部10集。

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邻国又拍出能推进法治的好作品了。

01 聚焦未成年人犯罪实录

影片围绕延和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法官沈恩锡和车泰柱的日常工作展开。

开篇就是一起残忍的未成年人杀人分尸案。

13岁的白成友带着作案工具到警局自首。

他向警方承认,自己杀害了一个8岁男孩儿,并分尸弃至高楼天台。

光天化日之下,他绑架了男孩,将男孩残忍肢解。

尸体一部分被扔在楼顶,另一部分和垃圾一起倒走。

新闻一出,举国哗然。

可白成友不带怕的,他在法庭上态度傲慢,毫无悔意。

他直言将小男孩带回家后,嫌其太吵闹,一气之下,干掉了男孩。

因为未满14周岁,法律不会重判他。

白成友最多在少年院劳改2年。

讲到这段时,白成友忍不住笑了出来,仿佛自己完成了壮举。

民众更加受刺激,认为法律对于未成年过于偏袒,要求法官严惩杀人犯。

全国上下对此案给予了高度关注,令政府也相当发愁。

到底怎么判才能不违反法律制定,又能平息众怒呢?

于是,政府将压力转至法院,将审判的权力交给了女法官沈恩锡。

沈恩锡,赫赫有名的冷面法官。

她有个外号叫“十恩锡”。在面对少年犯时,她绝不心慈手软,量刑可达十级。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当少年法庭的法官,是因为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但不要以为沈恩锡只是个冷血严苛的狠人。

其实,她很敬畏法律,尊重自己的职业。

接到此案后,沈恩锡并没有着急结案宣判。

根据证词,她发现此案有蹊跷。

白成友患有“思觉失调症”。

患有这种精神病的人注意力无法集中,也不能缜密布局杀人。

看来凶手很可能另有其人。

沈恩锡开始根据白成友的通话记录,剥茧抽丝地展开调查。

她终于找出了真凶——休学的富家女韩睿恩。

眼前的韩睿恩清秀可人,看起来楚楚可怜。

实在难以和冷血杀人犯联系起来。

任凭沈恩锡怎么盘问,韩睿恩绝不承认。

她无辜地望着法官,让律师替自己摆平。

在三审法庭上, 费耶诺德韩睿恩干脆假装自己有精神病,还和白成友互相揭发对方。

白成友直言是韩睿恩用斧头砍死小孩的。

在杀害小孩,看到鲜血直流的画面后,韩睿恩兴奋地手舞足蹈。

杀人犯变态残忍的作案手法,令人震惊。

可受害者的父母还在法庭上。

自己最疼爱的宝贝在死前,居然遭受如此折磨。

听完整个作案过程,孩子的母亲几近崩溃。

最终,韩睿恩被判入狱20年。

白成友被判劳改2年。

案件虽落下帷幕,可未成年犯罪依旧不止。

02 关注未成年人家庭环境

韩睿恩才17岁,为何会干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她的原生家庭。

她的父母早就定居美国,对女儿漠不关心。

女儿出事就派高价律师团来搞定。

韩睿恩看到家庭完美的孩子,心生嫉妒,将其残忍杀害。

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引起父母和全社会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众所周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身心影响巨大。

未成年人走到犯罪的境地,多是原生家庭不和谐,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

不止是韩睿恩,《少年法庭》中大多数未成年人,都面临着同样的生活窘境。

剧里有个叫瑛娜的孩子。

负债累累、酗酒成瘾的父亲,总是家暴她。

母亲改嫁后对她不管不问。她与母亲的关系形同陌路。

没有亲人陪伴,党建之窗她在学校也无法与老师同学倾诉。

最终,瑛娜流落到社会上,跟所谓的道上朋友混迹江湖。

瑛娜不仅被骗财骗色,还违法犯罪,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穷人家的孩子沉沦,富人家的孩子也会遇到这种困境。

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关乎位高权重的父母的面子。

那些来自攀比的压力往往令人窒息。

一旦未达到父母的预期,就会被家长讥笑或训斥,更有甚者会被棍棒伺候。

比如剧中审判长的儿子姜信宇,他就读名校,是众人眼中家世显赫的二代。

这个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来自精英群体,其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信宇忌惮父亲的责骂,一时糊涂,加入了秘密组织“笛卡儿”。

这个组织能提前知道考卷和答案。

本来姜信宇是想在父亲面前争光,谁知事情败露了。

不仅他自己被重罚,也让父亲颜面扫地,被迫停职。

整部剧直指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和家庭根源。

成长期的孩子们,初面临人生路上的各种难题。

他们需要监护人的呵护、关心,和正确的指导。

如果监护人给予的不是爱和理解,而是暴力和压迫,那么,少年在混乱复杂的社会里,实难保持清醒。

孩子们在痛苦中挣扎,愤恨命运的不公。

家庭问题逐步演变成心理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少年法庭》通过几起极致的案件,旨在告诉观众:

少年从受害者到施暴者,往往只一步之遥。

千万别等到铸成大错后,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当然,遗憾的是,本剧并未如哈内克《趣味游戏》一般,进一步探讨人性之恶的深层原因。

毕竟并不是每个在恶劣环境中,身心受到伤害的少年都会犯罪。

不过,本剧仍然有着极强的社会意识与问题意识。

03 一种呼吁

少年案作为本剧的主线,极大程度推进了剧情发展。

与此同时,沈恩锡为何如此痛恨少年犯的原因,则是本剧隐藏的副线。

原来,沈法官5岁的儿子,在五年前死于高空坠物。

犯罪的是两个十一岁的孩子。

当时,主审法官因犯罪人年龄小,宣判将其无罪释放。

这两个孩子笑着走出法院,没把人命当回事。

两人对于法律的无视,也致使他们后来成为流氓集团的成员。

他们对未成年女孩实施性侵犯,并要挟威逼这些女孩从事援交。

如果当初的惩戒足够严重,也许此后两人就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剧中,不少国民都认为《少年法》量刑过轻。

不止一次,受害者家庭上街抗议,要求提高惩罚力度。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他们对是非的辨别认知还有限。

因此,不应对刚开启人生的他们,惩罚过重。

而应当适当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主创用相对克制内敛的表达方式,呼吁观众和网友再度深思少年犯问题。

我们认为的仁慈与施恩,真的在保护未成年吗?

太多例子表明,不给予他们严厉的处罚,有时会纵容有的人变本加厉地犯罪。

审判不是终点,而是约束的起点。

毒药君看到编剧隐约表达出,对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加大矫治处罚力度的态度。

如今,这样的犯罪案件越来越多。

当我们还沉溺在古偶、甜宠剧时,韩剧又比我们先拍一步。

希望我们也能出现这样的佳作,让潜在的犯罪者明白,年龄终究不能成为违法的保护伞。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顺手点个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吧~